夏小滴 2014-02-20 17:00:00
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,但是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,骨质疏松如果不积极治疗,日常保健措施没做好,摔倒了容易骨折,严重危险健康,因此,别低估了骨质疏松的危害,日常防护措施要做好。
【案例】
一位70多岁的老人,平时身体硬朗,一天早上送孙子上学的路上,走得急了些,不小心摔了一跤,送到医院被诊断为“骨质疏松髋骨骨折”,术后没多久竟然因并发症离世。家人对此非常不理解甚至对医院不满,“老人只不过是骨折,怎么会因此丢了性命呢?”
其实,类似的病例在骨科时有发生。看似只是一个骨折,但人们却忽视了其背后的“始作俑者”——骨质疏松症。据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最新发布的《2013中国骨质疏松骨折防治蓝皮书》显示,骨质疏松骨折是一种脆性骨折,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遭受低能量外伤即可发生的骨折。骨质疏松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、髋骨和前臂远端。我国50岁以上人群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,约2.1亿人骨量偏低。北京等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50岁以上女性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%,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的女性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。
试想,医生要在非常稀松的骨质里打入钢钉就好像在一盘沙土中打桩,其难度及稳固性可想而知。即使手术做得再成功,术后的长期卧床也会让各种严重并发症纷至沓来,肺栓塞、心梗、脑梗、下肢静脉血栓、坠积性肺炎、褥疮……会让老人的生命一次次地接受考验。据统计,术后3个月内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提高5倍,髋骨骨折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%。
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,脆性骨折就好比扣动了骨质疏松的“扳机”,等到发生以后才开始关注,其治疗效果及预后都会不尽如人意。需要重视的是,骨质疏松在早期并没有特别的症状,它就像一个“沉默的杀手”。一些患者即使出现了腰酸背痛,也以为是劳累引起,没有当成是骨质疏松的症状,等驼背非常严重时去医院检查,才发现已经是椎体骨折。
因此,中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,及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干预,及时补充钙质(每天1200毫克)、应用双磷酸盐类等抗骨质疏松药物。生活中注意多晒太阳、多运动、多吃含钙高的食物,少喝咖啡及碳酸饮料等,今后发生脆性骨折的几率会小很多。
3类问题测高危
骨质流失常在无声无息中进行。因此,及早发现自己是否高危能把预防往前提,不妨自查以下三类问题,以帮助判断。
家族史和个人危险因素。父母是否患有骨质疏松或曾在轻微跌倒后骨折;父母是否驼背;自己成年后是否有过轻微跌倒后骨折;40岁后身高是否降低3厘米以上;是否体重过轻,体质指数<19千克/米2。
性别相关性危险因素。女性是否在45岁之前闭经;除怀孕、闭经或切除子宫外,是否曾经停经超过12个月;是否50岁前就切除了卵巢且没有服用激素补充剂。男性是否曾经有雄激素过低或性欲减低。
生活方式相关性危险因素。每天的体力活动(如做家务、散步、跑步等)是否少于30分钟;乳制品是否吃得少并且未服钙剂;每天的户外活动,是否少于10分钟并且没有补充维生素D。
专家建议,如果上述危险因素存在3个以上,就需要到骨科门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